「工藝品是有如希望之光般的存在」玻璃藝術家・石田知史
石田知史
Pâte de Verre世上最古老、技術含量高且做工繁複的玻璃技術。因其獨特的延展性、柔和的色彩及所散出的光輝,埃及人稱之流動的石頭。關於Pâte de Verre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由於做工繁複一度面臨失傳,19世纪後期由法國藝術家Amalric Walter與Henry Cros等人於新藝術運動時代中復興。繼這些先驅之後,現今京都石田家掌握這項高難度技法,將這極為罕見的Pâte de Verre技法融入京都美意識精神(染織圖案、京都特有的美),開創出獨特的「日式美學熔鑄硝子工藝」。
石田亘作品蓋物「白寿」在日本工藝協會榮獲獎勵獎。 ©Wataru Ishida
將西陣織結合Pâte de Verre創作出「熔鑄硝子技法」2009年被列入京都府指定的無形文化財。石田知史在受訪時表示:「三十七年前身為西陣織設計師的石田亘和石田征希觀看了新藝術運動時期玻璃作品展、被從未見過的玻璃創作所驚豔吸引。那就是Amalric Walter── 裸婦像。事後父母親也想製作Pâte de Verre所以跑去文化中心上課、但因為教學內容遲遲達不到兩人想學的等級,在沒有相應的老師狀況下父母親只好自學。購入火爐後夫妻倆奮鬥了7年才終於能做出自己滿意的作品。多次摸索與嘗試後2000年父親石田亘以柔和白色背景及白色花紋的作品,獲得了日本工藝協會所頒發的獎勵獎。」1998年長男石田知史跟隨父母親,三人繼續宣揚製作精緻優雅的「熔鑄硝子工藝」。
石田知史作品刻線盒子「草原を行く風(去草原的風)」榮獲日本傳統工藝展 總裁獎 ©Satoshi Ishida
石田知史(Satoshi Ishida),1972年出生於京都,高中畢業後進入東京玻璃工藝研究所就讀。1995年前往亞洲、中東、拉丁美洲、紐約等地進行藝術研究。石田知史表示:「最初我的作品意象靈感多來自於稀鬆平常的自然界中。例如我假日去到河邊看著河面時突然有了某個畫面、讓我有如果把這個變成作品的話一定很有趣吧的想法,大多是這類的情況。」這些意象體現在「風をきく(聽風)」、「草原を行く風(去草原的風)」以及「風光る(發光的風)」等作品中。
石田知史作品鑄造玻璃盒子「風光る(發光的風)」 ©Satoshi Ishida
石田知史進一步表示:「我認為工藝品是『有如希望之光般的存在』。我希望我的作品可以為人們帶來邁向明天的力量。當我加入父母的工作室創作時首先注意到的是父母對我的影響真的非常大(父母當時在製作帶蓋容器參加工業協會的展覧)所以我故意做出完全不同方向的缽子。因為我認為只要製作同類型的作品就一定會做出相像的作品。我父母用沖壓型製法、我就用開放型的單模製作。然而隨著時間我的作品品質也隨之上升、最後也有幸在日本傳統工藝展得了朝日新聞獎。得獎後我也終於能製作盒子了(用沖壓型製作),但父母對我的影響果然很大,因此我非常了解第二代創作家的辛勞。我深刻體認到不去模仿前人、走自己的路是很重要的。」